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避免失联
请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老编的话:今年是邓小平推动的改革开放40周年。年龄跨度从1946年到1964年的新三届这一代人(硕士生有1939年的,少年班有1967年的),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历史见证人。本号特辟“亲历”栏目,文章主题为新三届人在改革开放40年中的所作所为、所见所思。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钱江,生于上海,曾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乌兰布和农场插队6年,内蒙古师范学院中文系77级,1982年到北京《体育报》当记者,1984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法学硕士学位。此后任《人民日报》驻云南记者,并很快成为首席记者;1994年到1998年任人民日报华东分社新闻部主任;2000年任人民日报社记者部副主任,主要负责人民日报地方新闻的报道和编辑;2006年11月调海外版任副总编辑。其间曾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做过一年高级访问学者。
作者:钱江
原载:钱江说当代史公号
从全日制教学学历来说,林钢是我最后一位学院老师——导师。 1984年春天,我参加了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的入学考试,考试成绩高于预期,到了我可以随意选择专业的程度。我选择了人民日报社记者部,因为这个部门的报道范围广阔,导师林钢先生正是这个部的主任,他也欣然接受。
1983年,林钢(右4)作为人民日报代表团成员,随同总编辑胡绩伟(左3)访问日本
我已经知道, 导师品德高尚,待人诚恳。此后的经历都说明,我的选择正确。
林钢老师主持记者部事务非常繁忙,对我的学习非常关心,事先了解我的情况,初次见面就谈了他的设想,言及我自幼趋庭鲤对,家风世递,阅读已有一定积累,兼有1977年后的大学本科系统教育,加上毕业两年后的采编工作,因此他的明确意见是,我应当在读研期间把理论学习和实践采访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以求提高。他特别强调向记者部里的出色记者们学习,结合理论多采访,多写作。事实上,当时为我们这个班上课的,有许多就是记者部资深记者。
我的家庭经历,几乎是导师的翻版。家严亦遭1957年风暴,其后劳作于渤海滩涂。只不过导师在渤海湾北部,家严鞠耕于水浒传中林冲火烧草料场的古沧州海滩,同倚渤海。“文革”中我家境最糟糕的时候,一家5口人,竟然在江南塞北4个地方生活。
我也和导师一样,在内蒙古生活过,而且生活得更久。内蒙古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我们,最终使我们摆脱了最困难的境遇。而我们,却在那以后离开了内蒙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欠了内蒙古一份情谊,那是应当回报一生一世的。我第一次在记者部实习,林钢老师就将我派往内蒙古,去写一写改革开放给内蒙古带来的变化。
1983年,林钢访问日本时摄。这时,他对经济报道充满了热情
此时的记者部群英荟萃,林钢身边汇聚了一批优秀记者,每周一的例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各抒所见,有许多新信息和精彩见解。只要没有课程冲突,老师总叫我去听例会。
例会上,那位从东北松花江畔走来的东北汉子常常慷慨直言,评点时弊。他每有文稿刊出,常使受报道之地“洛阳纸贵”,甚至到了一报难求的地步。他嗓音浑厚如黄钟大吕,又兼见识精僻,每有发言,满座洗耳倾听,亦使我心旌震动,联想不已。在这里,我见证了倾洒在纸质媒体上灿烂的晚霞。
根据导师要求,读研期间我的采访实践相当饱满,大量稿件得到导师批改。多年之后来我到大学讲课,听一些硕士生说,他们要和导师见一面谈些什么并非容易,我总会想到:“那时候,我和林钢老师不是这样的。”
进入研究生课程将近半年,我开始了对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采访写作,着手采写中美“乒乓外交”。这个外交题材事关毛泽东周恩来和尼克松基辛格,我和他们隔得十万八千里,我又无孙悟空翻筋斗云的本事,拿得下来这个题目吗?
导师坚定地鼓励了我,说这个题目适合你做。就在此后若干天,我向他说起,已辞任的尼克松总统近日来中国访问,我要是能够采访他就好了。
他应声而道:“现在,机会就来了。” 原来,已经来到北京的尼克松先生明天就要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访问和演讲,人民日报得到两个现场记者证,一个给了国际部,一个就在林钢老师的办公桌上。
导师拿起这个记者证递给了我,要求我大胆去采访,“记者面前无官阶”。 我毕竟有点胆怯,问他:“我行吗?” 林钢老师果断地说:“你行,现在这个地方没有人比你更熟悉尼克松。”
第二天,1985年9月4日,我去了,而且在现场用英语与尼克松先生短时间交谈。
1985年9月4日,本文作者在对外经贸大学现场采访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先生
这次釆访从所获写作素材来说并不重要,但对我此生展开的采访和写作生涯非常重要。
这以前,主要是上世纪60和70年代几乎20年间,我家境困顿,加上幼年曾患重疾,造成我相当严重的自卑感,面对不熟悉者自信心不足。初到内蒙古建设兵团的时候,面对连长我就有些紧张。但在采访了尼克松先生以后,我平静了,此后面对各种采访人物的时候通常可以做到平静和专注,把精力放在获得所需材料上。至于采访对象,无论身居极品,亦或升斗小民,他们的人格是一样的,我同样尊重。
能够如此专注的转折点,就是林钢老师递给我的现场采访证。他的鼓励就是递给我的定海神针。派一个新闻实习生去现场采访警卫森严的美国前总统,这样的事例此后30多年间我再也没有听说过。 我的新闻信念由此坚强起来,采访逐渐深入,一个接一个找到“乒乓外交”当事人,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的秘书、翻译。
钱江新著,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
当然,这是长长的故事,找到他们并请他们接受我的采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即将毕业的时候,我的《乒乓外交始末》一书出版了。我将第一本书送给林钢老师,他发自内心的笑容我永久不会忘记。
这时,林钢老师已经年满六十岁,离开记者部主任岗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导师的关门弟子。从学业角度说,我深感幸运。
林钢老师离开了记者部,我则开始走南闯北的职业记者和编辑生涯。但愿我从事新闻采编业务的一生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图文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
喜欢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亲历记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避免失联
请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